泉州、惠安等沿海地区一群具有特殊民俗风情的妇女,她们以独特的服饰和勤劳的精神而闻名于世。 从狭义上讲,实际上福建的惠安女。惠女穿着古老的传统服饰主要是: 头戴鲜艳的小花围巾,遮住脸颊和下颌,上身穿斜排扣衬衫,短而窄,露出肚子,下穿黑色长裤,宽而大。
这种服装在这个国家是独一无二的,特别引人注目。
它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
他们的服饰,也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城镇, 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他们从中原搬到这里。 由于沿海生活的缘故,他们戴着色彩缤纷的头巾和橙黄相间的竹制帽子。
上衣穿着紧身、短小的衣服,露出了肚脐,下身穿着非常宽松的裤子,肚脐下塞着一条腰带。 其实我没听说过有这种说法,官方也表示她们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但是因为她们独特的服饰和生活习俗,可能与穆斯林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才会被成为穆斯林的分支。
毕竟如果往上追溯到历史上,其实也没有明确的表示惠安女与穆斯林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但是惠安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官方表示:这个地区从1951之后的十几年间,发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岞村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
惠安女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锯木料、扛石头、拉板车,还是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敬公婆、教子女,事事能干,样样出色。她们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更著名的是她们在修建惠女水库中,表现出来的爱拼敢赢的惠女精神。
在崇武等地,平时在外面干活的,似乎明显女多于男。经过不少工地,都有很多惠安女在干着本该由男人干的力气活,比如搬砖砌砖、挑沙子。来崇武路上经过的大片花生地,看到几个弯腰锄地的,也是女性。
此地与别处不同还在于,男人在家庭是长期缺席的(长期出海),女性除了完成普通女人所干的家务活之外,也包括大量的、本应属于男人完成的体力活,这就是我看到建筑工地上都是女人在搬砖挑女泥的缘故。
大岞村海边茶馆宣传画有一组画,把惠安女日常的劳动画成画作,分别有: 钉柴工(做船),弓耕,挖井,顶千斤,石锤臼,扒蛤仔、搬砖盖屋……,全部是力气活,没有一幅是传统女性做女红、做手工之类的画面。
历史上惠安女生活很苦,有着童婚的问题。就是十二三岁就要被父母考虑婚嫁的事,因为过去出海生命未卜,“行船跑马三分命”,为了尽快传宗接代,婚事也就年龄提前。这对女性当然是很痛苦的事。除了早婚,当地还要婚后长住娘家的风俗。所以舒婷也说了,“天生不爱诉说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地过去曾有不少女人投海自杀的案件。这一点,要结合前面两个特别来理解。在男尊女卑以及各种愚昧习俗、观念下,加上贫困的生活,什么样的苦难都有可能。而惠安女由于长住娘家,与很多闺蜜往来密切,她们的观念和状态会互相影响。 相比于上面这三个特点,惠安女在外形上那些优美的服饰特点似乎是一个假象,或者说,似乎是一种反差。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ecommerceln.com/post/8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