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 甘肃定西最穷的地方是哪儿"?我作为定西人,首先对这个"最穷"不感兴趣,也无关痛痒,因为,现在的"穷"与"富"变幻莫测,根底难寻。肉眼神秘而"水转星移",地方反弹。
一,甘肃是国家的穷省之一,而定西是甘肃的"穷市"之中。有"苦甲天下"之称谓,我们定西人往往被忽略被轻视被看不起被"优惠",特别是在最穷的"王国里"寻找最有代表性的地方,这是被"抬高"的讥讽,被"轻信"的误读,被鞭策的促进。
原来的定西人不敢"出门",也不好意思见"世面",更觉得低人三分矮矮穷矬,命运多舛而抱怨不公。通过时代的变革,制度的延伸,政策的辐射与普惠,特别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致富奔小康"的"惠民工程"普及,现在我们甘肃有景观景点,更有着神奇的"致富之道",同样可以挺胸昂首,稳步前进。尤其是定西人不能用原来的"老眼光看新变化",更不能凭旧观念定新气象,也不好确定"穷地方穷家乡穷人家"。因为,现在有"穷优先,穷享受,穷特殊,穷有援,"穷不想富"的观念思维。所以,"富没有顶,穷没有根"这句话还是适用延伸,演变身移,科学有效。
前几年,定西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
渭源的洋芋临洮的花,
岷县的当归陇西的麻,
通渭漳县不生娃,
安定的街道天天挖。
虽然是在老百姓口坊流传,但也不是没有道理。从这首打油诗里可以大体看到每个县的产业状况,通渭漳县是没有地域产业的,没有自己的产业,富裕是很难的。
通渭漳县又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产业没有,却都有一点旅游资源,漳县的贵清山,通渭的温泉和红色文化地榜罗。怎么样开发好这些资源并让老百姓在旅游产业中获得发展红利,就是一件大家十分期待的事情。
定西市的通渭县,这里山大沟深,自然环境恶劣,年降水量2~300毫米,大部分偏远地区饮用的是窖水。而遇到干旱年份,连窖水都吃不上。矿产资源更是少的可怜。人们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象通渭这样的自然环境,并且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贫困地区,今后要有所发展,首先要改变自然环境,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如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和前段时间网上吵的比较红火的藏水入疆的红旗渠工程,而这个工程线路正好路过通渭县。有这样浩大的工程,再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养育出来的有着任劳任怨,坚韧不拔著称的本地人的努力奋斗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渭一定会甩掉贫困的帽子走上富裕的道路的。
安定区最穷。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这是1876年,清朝重臣左宗棠写给光绪皇帝奏章中一句话,不仅“陇中”一词由此而来,“苦瘠甲天下”也为陇中人民的生活做了被盖棺定论。此后的一百多年里,陇中便成了贫穷、落后、瘠薄困难的代名词。其实,关于“陇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主张和见地,广义地说,陇中是指包括宁夏固原的部分地区和平凉静宁、白银会宁天水甘谷、武山、秦安等县和定西市全境,这是从文化概念来划分的一个板块,指地域文化和地域。狭义地说,就是指今天的定西市和白银市的会宁县,范围再确切些,就是今天的会宁、安定区,那么,定西最穷的地方是哪儿,确切地说是安定区。为什么会如此认为呢?
首先,这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墚峁纵横,沟壑交错,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资源极度匮乏。最主要的原因是水资源极度缺乏,境内没有大的河流水域,即使占全区总流域面积99.5%的祖厉河(流经会宁),也只是一条干沟河,夏秋雨季时河水成灾,冬春季节,则是处于干裂状态,而地下水也是极其缺乏,即使寻得一点水源,打出来的水也是盐碱太重,入口则苦,浇地则伤了田地,这无疑是陇中苦瘠的源头所在。
其次,土地贫瘠。安定区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基本都是旱地,其中婆旱地占了将近一半,农民的生活基本是靠天吃饭,要是天不下雨,别说庄稼没有收成,就连人畜饮水都成了问题,因为天不下雨,水窖里集不上水。即就是当上好雨知时节的年景,坡旱地的产量也是有限,撑死也就亩产百十斤。
再者,由于水的极度缺乏,生态环境自然而然恶劣,基本是沟不见水,山不见草,成为典型干山枯岭。加上地表的黄土广布,少基岩,因此,截止目前,都尚未发现有工业价值的矿藏资源。
虽然定西市辖六县一区,但六县中的陇中、临洮、渭源三县因为有渭河、洮河水源流经,最起码不缺水,通渭、漳县、岷县等几个县域内,不仅有温泉、自然森林等,更有一部分地下矿藏可待开放。而安定区,可以说,除了重叠起伏、纵横交错、坡陡沟深的黄土地外,其它一无所有,所以说,定西市最穷的是安定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ecommerceln.com/post/414.html